聘礼娶妻,彩礼纳妾
现代社会女子嫁人都要彩礼。
女方要求给多少彩礼,才能结婚。南方就给彩礼。这些彩礼有的给女儿带到夫家,有的就被新娘的父母留用了。
在古代,夫妻结婚前,男方要给女方一种礼,叫聘礼。
那么彩礼和聘礼有什么区别呢?
聘礼是娶正室妻子给的聘礼。
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聘则为妻。”这里的“妻”,指的是正妻。无聘不成妻。
男子娶妻要三媒六聘,“聘财不拘重轻,但同媒约言明纳送礼仪者方是。也就是说,聘礼的数量多少没有确定数额和数量。
男子给女子聘礼,女子结婚要带嫁妆。嫁妆是聘礼的两倍。
《宗法条目》中就规定:“嫁女费用一百贯,娶妇五十贯,嫁资倍于娶费。”意思是说,嫁妆钱如果是100贯,那么彩礼钱就是50贯,嫁妆钱是彩礼钱的倍数。
为什么要带嫁妆呢?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女子带着嫁妆进入婆家,心里就有底气。
《红楼梦》里,王夫人和王熙凤结婚都带着大笔的嫁妆。佣人说,太太奶奶的嫁妆够一辈子花销。
聘礼有来有往,证明男女平等,都是一家的主人,男主外、女主内。
彩礼,是纳妾给女方父母的钱。
古代有的人图钱,就将女儿卖给有钱人家当妾。既然是当妾,就要狮子大开口,要高价彩礼。
彩礼是男子纳妾,给女方父母的钱。这个钱有去无回,全部留给女方的父母。相当于用这笔钱买断了女子的后半生。通俗地说,彩礼钱,就是买妾钱。
女子到了夫家后,属于半奴半主的身份。妾的父母不是丈夫的父母,也不是孩子的外公、外婆。妾的孩子要认正妻为母亲,正妻的父母为姥姥、姥爷。
妾到夫家,不带任何嫁妆。她的衣食住行全部都是丈夫家负责。
妾结婚时,不能穿大红色的礼服。只有正妻才能穿大红色礼服。
妾生了孩子,孩子是主人,可以坐着吃饭。生母却是奴才,不能和丈夫儿女一起吃饭。因为她的身份低下,不配与丈夫、正室夫人一起吃饭。
后来,实行一夫一妻制,但是有的家庭,依然要利用女儿赚钱,所以结婚前,就多要聘礼,不给嫁妆。
不给彩礼的婚姻,就相当于纳妾。
聘礼,没有要的,都是男方主动给的。
只有彩礼,才是女方要的,于是人们将聘礼改成彩礼。久而久之,聘礼就被忘却,取而代之的就是彩礼。
